10/27/2015

從美國總統歐巴馬對眾議院議貝納的稱許與批評, 來看總統與議長之間的關係

從美國總統歐巴馬對眾議院議貝納的稱許與批評, 來看總統與議長之間的關係


  • 民主制度就是要承認不可能讓任何一方 100% 滿意, 而議長就是要扮演這樣的角色
  • 貝納曾不只一次試圖將歐巴馬告上法院, 因為歐巴馬拒絕國會審查的行政命令
  • 美國總統即使與議長同黨, 也不能命令議長做事情, 因為兩者民意基礎不一樣
  • 美國政黨是柔性政黨, 沒有黨紀, 各種法案和政策都要靠說服, 妥協, 甚至是利益交換, 包括對同黨的議員.
  • 貝納是較溫和務實, 不會隨便去戰總統.
  • 歐巴馬說,貝納是一個文明有禮貌的人,而且是個愛國者
  • 美國的眾議院每兩年改選一次,因應在總統任期內的期中選舉,選民用選票教
  • 貝納徹底像個局外人,沒想到給他溫暖的,居然還是對手陣營的民主黨總統歐巴馬。
  • 美國眾議院議長貝納:「應該要為對的理由去做對的事,如果你以國家利益為優先,鼓起勇氣去盡力去做,也會更有勇氣去做你做不到的事。」
  • 貝納不只跟民主黨歐巴馬對抗, 更跟黨內保守派茶黨份子對抗
  • 貝納是個有耐心的協調者,但他若與共和黨認為不該協調的人協調,例如歐巴馬,或是逼不得已再回頭與不願協調的人周旋,例如茶黨,結果是永遠不能如對方的與民主黨自己的意.
  • 提起貝納,多數人的第一句話是「他是一個好人」,就如他對記者所說的「我從不動怒」。但保守右派的名嘴稱他為懦夫.
  • 同黨的同志也因此曾想要把貝納趕下台.

10/22/2015

Comeout.tw

動員系統

1. 使用者透過定位找到選區
2. 或透過地圖的選擇找到選區
3. 與臉書連動朋友名單
4. 選擇你支持的候選人
5. 在臉書公布 (可選擇自己知道或給朋友或全部人)
6. 可以看到你在這選區其他人的支持度, 以及朋友
7. 設定那天是否要投票, 或要不要給朋友提醒
8. 隨時可以改變你的支持者
9. 看你的支持變化史

選舉當天

1. 選舉當天, 當投票後選擇你的投票
2. 上網看有那些朋友還沒投, 就打電話傳訊叫他投
3. 投票時就立刻顯示大家的投票狀況

候選人

1. 候選人的背景資料
2. 將候選人的新聞做結合
3. 將候選人的資料庫做結合 (g0v)
4. 選舉公報
5. 議題, 法案
6. 簽署候選人的意向 (如多元成家)
7. 臉書的討論

10/19/2015

3 個月來...

1. 識別證發放守則
2. http://k.olc.tw/ (候選人, 議題, 法案, 政見)
3. comeout.tw/map/
4. 國會圖書館做歷史

Open Data next generation (next 5 stars)

The Data Flow will automatic (Machine Driving)
The Data Can be Insert, Update, Delete Bi-Direction
The Data Can be Decentralization
The Data Can be archive and up-to date, version control
The Data Can be Synchronization and Transparent Automatically, Usage in the same time.

資料流動都是自動化的且由機器驅動
資料可以雙向插入, 更新, 刪除
資料可以去中心化
資料隨時都是最新, 且有歷史備份, 版本控制
資料可以自動化的同步與透通, 且同時使用

9/22/2015

Lighting

相信網路系統可以從本質的改變人行為, 進一步的改變社會, 以非營利的方式去實現,
曾創作出 BBS 個人版, MyZilla, 部落格觀察, 林克傳說, 新文易數等知名或不知名的系統,
平時在各大網路公司與網路媒體擔任顧問, 目前任職姊妹淘, 三立新聞網, 資策會等顧問...

8/31/2015

IOT Draft

物聯網是指所有物體設備都可以經由通訊機制將之發現, 串聯並產生行為反應, 透過這樣的技術可以搜集眾多資料, 經由演算法等類人工智慧做出或輔助人類做出最佳的決策判斷, 或者提升日常生活的便利或商業管理營運的再進化.

在結構上, 是將人與機器建立一個新的溝通型態, 包含 H2H, H2M, M2M,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M2M (Machine to Machine) 的溝通平台是 IOT 的基礎.

事實上現在生活中已經到處看得到:

RFID, 藍牙: 悠遊卡, etag, 手機無線耳機
穿戴式裝置: 智能手環, 智慧手錶
智慧電視: 包含 OTT, 電視盒

物聯網的技術領域可以分成下面幾類

使用端設備:晶片設計, 設備生產, 人機整合
行動通訊與資料格式: 標準制定, 內容資料
使用者介面與服務: 應用程式, 系統整合
雲端與伺服器管理: 即時管理, (S/P/I)AAS
資料處理與資料庫: 大數據, 人工智慧
企業智慧與商業運作: 商業平台建立, 決策支援

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分成下面幾個方向

智慧家庭: 電視, 冰箱, 居家安全
智慧健康: 身體狀況, 健康狀態回報
智慧城市: 電力, 氣象資料, 治安, 災防等搜集與預警
智慧交通: ITS, 共享交通, 大眾運輸資訊
智慧運銷: 快速貨運, 個人化賣場廣告, 線上金流
智慧製程: 監控系統提升工安, 減少環境污染 

未來的政策發展會有幾項做出發:

產業鏈媒合: 建立共用開放的商業資訊平台
人才與教育: 融合自造者 (Maker) 與 Hackathon
加速器與育成: 成立物聯網相關的育成中心與組織協助
協定開發專利與參與: 主導與補助未來協定, 專利之開發
法規與安全性制定: 加速法規制定, 協助資安系統建立
開放資訊基礎建設: 透過開放資料讓公用資訊讓民間加值

8/26/2015

104年度視覺障礙者勞動參與及適性就業狀況調查計畫期中審查會議

歷史變動?
未來系統建議?
資料再應用?

8/23/2015

新網路世代宣言 (1997 年版)

新網路世代宣言
電腦網路的出現,代表著是一個更自由、更主動、更
多元的生活空間。
在我們的夢中,是一個沒有霸權的時代。因為已經沒
有人能夠掌握媒體,所有的不公與壓迫,已被唾棄,所有
的事情,揭然在所有的人眼中接受評價,沒有惡質的權力
將真相掩蓋,每一個人都能在網路中成為事件的主角。在
這種機制下,受壓迫者得以伸張正義,被害者得以接受公
平的審判,這是一個不用再為弱勢者落淚的時代。
在我們的夢中,是一個主動學習的時代。因為已經沒
有人能夠將你蒙蔽,並控制你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對
學習無止盡的探尋,生活已不被搖控器與有線電視來決定
,學校的填鴨式教育不再有效果,沒有人能夠決定那些你
應該知道、能夠知道;或是那些不應該被知道及不能夠被
知道。這時候,多元的社會在這種學習下,從被壓迫中得
以解放,每一個得以過自己的生活,這也是個多元的時代
在我們的夢中,人與人之間不再陌生,人際關係已不
受限時間與空間。在網路的國度中,我們可以找到志同道
合的朋友,互取所需的伙伴,無謂的脫口秀不再是打發時
間的消遣。雖然距離遠,工作不一樣,都不再成為阻礙,
橫跨時空的追尋,讓人與人之間更緊密;不再無謂的欺瞞
,可以在與老朋友的連繫、或與新朋友的交往中學習去體
驗人生,無意義的禮貌只會在人之間建立鴻溝,這些都在
這世代被打破,人與人之間是精神上,是生活上的永遠朋
友。
在我們的夢中,工作已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為了
延續生命的基本要素,而是自我實現及為人服務的自我挑
戰,不可否認的我們是幸福的一群。我們已經沒有必要每
天工作,搭一兩小時的交通車,忍受被汙染的空氣後還要
對魯莽的同事,無理的上司,及畢恭畢敬的面對老版,目
的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在這一世代,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
的工作,自己要的居住環境,透過網路在家貢獻自己的能
力與長才。工作不再是一種壓力,權力與地位已經遠低於
我們的須求,過去的包縛都可以拋開。工作是學習的一環
,更是架構出我們的希望及所須要的社會為此努力,工作
不再是一種外在的責任,而是一種自發的理想實現,因此
生活不再為此所桎梧,相對獲得滿足。
在我們的夢中,我們所生活的城鎮、社會、國家都是
由我們親身參與與建構;收受賄款的政客不能再左右我們
的生活。透過網路,我們得以實行真正的民主,這個體制
下的大小事情都是公開的,所有的決策我們都可以參與其
中,在自我的學習下,我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投機的
政客已不能再使用強勢媒體遮避我們的心智,在所有人親
身參與的情況下,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政治不再是離我
們很遠、很骯髒、或是被少數人把持的空間,在這世代中
,我們得以有管道去關心社會、了解社會,透過這過程中
,去成為這社會的一份子,而不再成為被擺佈的愚民,而
是一個健全完整的社會人格。
在我們的夢中,生活是快樂。我們不必再為任何事物
去忍受痛苦,興趣與嗜好是我們最主要的空間,快樂的生
活是我們主要的態度。在擁有自我實現的工作及環境下,
我們得以去追求我們喜愛的事物,無論在本體與資訊不再
貧乏,而在這多元的社會中,任何人不再有負擔的去追尋
,透過網路我們可以輕易的與他人分享,不再苦惱必須劃
地自限,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有限實體距離的小群
體,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的網路世界,不再有人限制我們該
如何生活或不該如何生活,在這種獨立、自主、多元的生
活中,生命才有意義。
這個世代的夢,何時才能來到呢?或許就在我們的手
中將之實現。

8/17/2015

回到未來

在 30 年前, Marty McFly (馬帝麥克飛) 坐著時光機從 1985 年到更 30 年前的 1955 年, 遇到了年輕的 Emmett "Doc" Brown (愛麥特伯朗), 博士 Doc 很驚訝的 Marty 居然可以輕易的把攝影棚整個扛在身上, 認為時代的科技真的可以改變一切....

後來經過兩個人的努力, Marty 終於回到 1985 年, 且又因為陰錯陽差到了 2015 年的今天,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 不要說現在已經可以把攝影棚拿在手上, 不用扛在肩上, 現在的手機可以從攝影, 編輯, 剪接, 傳輸, 到廣播等原本電視台的功能都可以做到了, 不要說只是錄影而已, .... 也就是說只要你有能力, 不用買下電視台, 靠手機你也可以做到...

在 60 年前, 誰擁有電視台就擁有權力, 換句話說當時的政治人物只要影響那少數幾個人就可以掌握影響力了, .... 但現在只要任何人, 有好的想法與理想來趨動, 加上內容實作的技術能力, 以及導引社群力量與認知, 就可以做到當時擁有電視台的人相同力量, .....

我稱這些人為: Full Stack Maker (全層自做家), 能夠完整且自主性的把內容與事情做出來的人, 這邊說的全層面 (Full Stack) 包含能夠自發, 取材, 創意, 內容, 製作, 社群, 傳播的人....

News+CDC+Big Data

1. CDC 有沒有自動化, 非人工的 O2O 資料抓取與傳遞? 看起來都是用人工通報, 有沒有次級資料使用?
2.  以時分秒的 Dashboard 警示系統?
3. Index, Indicator?
4. X-Mind
5. UDN
6. 救護車輔助與動線提醒
7. 變化量 (?) 比較

8. 緊急事件訊息傳遞方式

9. CDC 須要 csv 轉 API 須要寫程式的人 (Call for help)

Out Break

10. 症狀的自我檢核資訊
11. 更真對個人 (時間, 年齡, 地區, 生活模式) 的提示與提醒
12. 每天到村里等級的疫情資料
13. 結合生活資訊
14. 疾病的預測
15. 次級資料, 口罩銷售, 藥品銷售統計, 醫院統計, 輿論計算
16. 資料搜集
已發生, 該做的事
說故事, 案例報導, 大規模概觀

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