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夢黑貘】
Gene Hong's Personal Blog
11/27/2022
6/05/2022
12/10/2019
5/06/2019
對台灣未來黨內初選的期許
要成為一個民主國家,通常有一個前題是法制國家,其中最大的問討論就是我們是使用法律制度來治國,還是依照法律制度來治國,但為甚麼須要這樣子呢?因為民主是指不是靠一個英明領導者或一群少數優秀的人來統治,而是盡量讓較多數的人討論與同意公眾事務,只是實務上不可能所有議題與問題都須要靠投票來決定,還是須要有個代理者,而這個代理者就力是符合 "民主" 的程序與精神來做事,這也是為甚麼是須要 Code of Law 的原引,也就是 Rule of Law,法制國家,或是透過法制來運作國家。
畢竟民主國家雖然還是人治,但更上層是透過更多人致定的法律制度規範來做事,因此要找出一個好的制度,選出一個好的人選也是必要的。
但事實上縱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初選,都是一個 "先決定好人選,在來制定制度",也就是先射箭再畫靶,看起來是有較多人決定,甚至是全黨員或是全民調來決定,但這制度一直改變,也就是為了權力最高的人來量身定制,說是最好的人選也是值得懷疑,在這邊提出幾點對各黨初選制度的建議。
1. 制度的完整與不變性:
雖然改變制度 "目標" 是選出最好的人選,但只要不是在目標內的角度就被淘汰,真正的設計應該是一個較為完整與不會改變的遊戲規則,然後大家照這規範來準備,最後來決定誰是贏家,但兩黨的初選制度幾乎每屆都在換,雖然總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事實上是最後很像是比賽開打再來改規則,對任何一方都不公平,唯一的目的就是讓能夠制定規則的人獲勝,這才是最不合乎民主制度與程序的。
2. 人選對黨的價值:
如何知道人選的價值有很多種方式,從過去的經驗,實績,甚至對黨的價值與人格價值都可以討論,有些是可以用固定機制的方式去衡量,甚至可以採用由 "多方利益關係者 (Multi-StakeHolder" 來共同決定,也就是由地方黨部到黨中央多方面的參與,討論,包含黨員投票都是確認這人選的價值,尤其是對黨的價值,如何透過更多次的公平的政見發表,討論最後提高決策品質,這才是對的。
3. 勝選的機率:
雖然黨的候選人該是由黨來做決定,但就黨的價值是如何勝選,且是勝選的有價值 (有更多的執政機會),因為最後的投票是由全民來決定,因此全民調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是如何讓民調更接近真實而不容易被操作,甚至有時因為政治考量的因素,讓問題選項或抽樣的對像都被扭曲,甚至最後沒有參考價值不是沒有發生過,若要能夠讓這項因子有意義,反倒須要更高的透明公開才行。
4. 更多的人選,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討論,更好的決策:
脫歐公投讓大家有對公投有很強的認知,現在的社會若所有的事都訴諸一次性的討論,一次性的決策,無法有雙方有焦點的討論,思考,最後會有很糟糕的決策,像美國的初選多超過一年,且參與者都不在少數,雖然可能最後都能夠真的是最好的人選,但也是足夠讓更多人信服,而只靠少數人很多的時間不夠完整的討論,會說有好的決策是令人質疑。台灣要如何打破只是比輩份,比拳頭的思維,讓更多人參與的政治才是民主政治。
目前台灣的政治氛圍都是只有藍綠對決,完全是用勝敗來論英雄,論正義,最後變成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維是很可怕的,我們應該要跳脫單一人選的思維好好考慮台灣未來的政治制度該是如何,不要以為只是透過投票選出人就是是民主,民主的價值是讓政治的權力回歸到所有人,避免人權被侵害,任何人都是有價值的,而相對的若是為了對抗,為了勝選讓台灣變成少數人決定政治,甚至設計出對身為人的權利被侵害的制度,這才是要對抗的。
畢竟民主國家雖然還是人治,但更上層是透過更多人致定的法律制度規範來做事,因此要找出一個好的制度,選出一個好的人選也是必要的。
但事實上縱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初選,都是一個 "先決定好人選,在來制定制度",也就是先射箭再畫靶,看起來是有較多人決定,甚至是全黨員或是全民調來決定,但這制度一直改變,也就是為了權力最高的人來量身定制,說是最好的人選也是值得懷疑,在這邊提出幾點對各黨初選制度的建議。
1. 制度的完整與不變性:
雖然改變制度 "目標" 是選出最好的人選,但只要不是在目標內的角度就被淘汰,真正的設計應該是一個較為完整與不會改變的遊戲規則,然後大家照這規範來準備,最後來決定誰是贏家,但兩黨的初選制度幾乎每屆都在換,雖然總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事實上是最後很像是比賽開打再來改規則,對任何一方都不公平,唯一的目的就是讓能夠制定規則的人獲勝,這才是最不合乎民主制度與程序的。
2. 人選對黨的價值:
如何知道人選的價值有很多種方式,從過去的經驗,實績,甚至對黨的價值與人格價值都可以討論,有些是可以用固定機制的方式去衡量,甚至可以採用由 "多方利益關係者 (Multi-StakeHolder" 來共同決定,也就是由地方黨部到黨中央多方面的參與,討論,包含黨員投票都是確認這人選的價值,尤其是對黨的價值,如何透過更多次的公平的政見發表,討論最後提高決策品質,這才是對的。
3. 勝選的機率:
雖然黨的候選人該是由黨來做決定,但就黨的價值是如何勝選,且是勝選的有價值 (有更多的執政機會),因為最後的投票是由全民來決定,因此全民調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是如何讓民調更接近真實而不容易被操作,甚至有時因為政治考量的因素,讓問題選項或抽樣的對像都被扭曲,甚至最後沒有參考價值不是沒有發生過,若要能夠讓這項因子有意義,反倒須要更高的透明公開才行。
4. 更多的人選,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討論,更好的決策:
脫歐公投讓大家有對公投有很強的認知,現在的社會若所有的事都訴諸一次性的討論,一次性的決策,無法有雙方有焦點的討論,思考,最後會有很糟糕的決策,像美國的初選多超過一年,且參與者都不在少數,雖然可能最後都能夠真的是最好的人選,但也是足夠讓更多人信服,而只靠少數人很多的時間不夠完整的討論,會說有好的決策是令人質疑。台灣要如何打破只是比輩份,比拳頭的思維,讓更多人參與的政治才是民主政治。
目前台灣的政治氛圍都是只有藍綠對決,完全是用勝敗來論英雄,論正義,最後變成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維是很可怕的,我們應該要跳脫單一人選的思維好好考慮台灣未來的政治制度該是如何,不要以為只是透過投票選出人就是是民主,民主的價值是讓政治的權力回歸到所有人,避免人權被侵害,任何人都是有價值的,而相對的若是為了對抗,為了勝選讓台灣變成少數人決定政治,甚至設計出對身為人的權利被侵害的制度,這才是要對抗的。
4/07/2019
對 Google Job 因應實務與實作,只針對導流與結構化資料部份
立即實作的部份
1. 完整 JobPosting 的 Schema
目前 JobPosting 的結構化資料 Google 有建議 11 項,1111與104都 寫了 15 項,而 Schema 建議有 31 項,在合理的情型下完整 JobPosting 的資料
2. 提高 JobPosting 的內容
a. 針對未來 JobPosting 的內容,讓廠商可以有更多的欄位填入
b. 透過使用者資料回饋的方式去增加其內容
c. 提供 工作媒合師可以加入更多內容
3. 提高 JobPosting 出現的地方
讓更多的頁面出現 JobPosting 的結構化資料,如搜尋列表與推薦的列表
4. 使用 Index API
Google 建議在時效性較高的網頁如 JobPosting 更主動的提出 Index API 的須求,讓檢索速度增加
5. 提供 JobPosting 的 S chema 服務
讓求才者的網站,也能夠放上 JobPosting 的結構化資料露出
探討與監測部份
1. 透過 Search Console API 知道使用者的找工作尋求行為來掌握脈動 , 以及回饋 JobPosting 內容使其更好搜尋
2. GA 是有特殊的 UTM 知道是透過 Google Job 或是 JobPosting Structure Data 的來源,定時知道其狀況變化,以及導流的方向
3. JobPosting 是否做為 Indexing 的來源,逆向的整合其資訊源
4. Google Job 的分類方式與大部份求職求才網不同,是否要在選項分類做調整
5. 針對使用 Google Job 來的使用者使用的 Device 監測,即使已經有 RWD
未來的部份
1.
2.
3.
4.
5.
1. 完整 JobPosting 的 Schema
目前 JobPosting 的結構化資料 Google 有建議 11 項,1111與104都 寫了 15 項,而 Schema 建議有 31 項,在合理的情型下完整 JobPosting 的資料
2. 提高 JobPosting 的內容
a. 針對未來 JobPosting 的內容,讓廠商可以有更多的欄位填入
b. 透過使用者資料回饋的方式去增加其內容
c. 提供 工作媒合師可以加入更多內容
3. 提高 JobPosting 出現的地方
讓更多的頁面出現 JobPosting 的結構化資料,如搜尋列表與推薦的列表
4. 使用 Index API
Google 建議在時效性較高的網頁如 JobPosting 更主動的提出 Index API 的須求,讓檢索速度增加
5. 提供 JobPosting 的 S chema 服務
讓求才者的網站,也能夠放上 JobPosting 的結構化資料露出
探討與監測部份
1. 透過 Search Console API 知道使用者的找工作尋求行為來掌握脈動 , 以及回饋 JobPosting 內容使其更好搜尋
2. GA 是有特殊的 UTM 知道是透過 Google Job 或是 JobPosting Structure Data 的來源,定時知道其狀況變化,以及導流的方向
3. JobPosting 是否做為 Indexing 的來源,逆向的整合其資訊源
4. Google Job 的分類方式與大部份求職求才網不同,是否要在選項分類做調整
5. 針對使用 Google Job 來的使用者使用的 Device 監測,即使已經有 RWD
未來的部份
1.
2.
3.
4.
5.
4/02/2019
人力銀行
1. 把職缺的重要項目 Matrix 化
2.
1. 記錄職缺的搜尋因子 (包含使用者搜尋那些條件關鍵字)
2. 職缺因子的 API
3. 因子組成字典 (SEO)
4. 因子的反索引 (Reverse Index) (?)
5. 職缺距離的 API (正在開通的舊職缺)
6. 求職者會員之間的距離 (API) (搜尋行為相近)
7. 類似求職者正在尋找的職缺與新條件
8. 正在進行的職缺 (假若
2.
1. 記錄職缺的搜尋因子 (包含使用者搜尋那些條件關鍵字)
2. 職缺因子的 API
3. 因子組成字典 (SEO)
4. 因子的反索引 (Reverse Index) (?)
5. 職缺距離的 API (正在開通的舊職缺)
6. 求職者會員之間的距離 (API) (搜尋行為相近)
7. 類似求職者正在尋找的職缺與新條件
8. 正在進行的職缺 (假若
10/27/2018
如何成為全端 SEOer 的 101 種方法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Opf5Q9z6sg8KfU8_AAuVF_PrljFthFgeVY-tjDHS19I/edit?usp=sharing
9/24/2018
給某一個候選人的意見
0. 傳統政治有很多 Mega, 但網路政治不是那樣玩的, 單單是傳播方式的不同就可以決定方法與內容的不同.
1. 網路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記錄, 可以被檢驗, 不要以為可以像在廟前說大話沒人記得全貌, 只要一上網, 就很難辯駁, 更不要說是自己主動上網的東西.
2. 網路最重要的是社群傳播, 若想走傳統砸錢廣告的方式請跳過網路, 可以只把網路當成傳統媒體, 但沒抓到社群就只是在網路自嗨而已.
3. 雖然網路上有死忠支持者, 即使你發口袋找到 200 塊也會幫你分享, 但那些只是自嗨或練兵用, 對擴散沒甚麼幫助.
3. 能夠被社群主動散播的, 就是靠內容, 有意義, 讓大眾有感的內容, 但這內容重點只是素材, 要去想為甚麼使用者會想散播, 最簡單的就是認為這不錯, 只是這不錯雖然有很多方向, 但都是可以被檢驗...
4. 內容最重要的是質感, 有梗, 這些都是要靠有 Sense 的人才能做到, 找個 3~5 個有能力的人是第一步, 重點是這群人本身就有既有支持群眾, 代表他們的能力已經經過檢驗, 不須要太高, 個人的粉絲只要 400~1000 以上就夠, 當然前題也是 TA 是對的.
5. 這能力分成美術, 議題, 社群三大方向, 不要以為美術不用參與議題, 不用了解社群, 更不能不了解議題, 而社群與議題的人, 對其他的領域也不能太差..
6. 網路選戰已經是看你在網路的實作能力, 就是帶領團隊的風格, 這也包含是否能夠分權尊重專業, 可以把守最後一關, 但內容的發想可以放權, 畢竟只有屬於由下而上的內容才是最有共鳴的內容.
7. 每一個內容要去想梗在那邊? 甚麼樣的人會分享, 若是製作團隊沒有一個人願意以個人身份主動分享, 那就代表是沒意義的..
8. 排版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考慮到手機觀看, 有太多次經驗因為這樣好的議題就沒效.
9. 要去看每天大家最有感的議題找靈感, 跟上風潮, 很多工具都可以用, 像新文易數.
10. 冷門的題目要去想能不能會有人去跟風與二創, 這須要 Taste.
11. 要找大量的意見領袖寫初稿, 這是吸收他們能力與人心的方法.
12. 要去別人已分享的動態牆留言, 而在自己的粉絲專頁討論只是洗粉絲.
個人私願:
1. 不要攻擊對手, 要想辦法讚美對手, 用對手做不出的內容等級去壓垮他
2. 從真正在實作第一線的人去找議題文案, 甚至是初稿大綱, 因為他們的作品才是最有心, 讓人有共鳴的, 不要去找現在主要在開會的人
3. 要有給人看到全面的高度, 不是那種見縫插針的意見..
你認為你該做的, 平常做的, 跟前面不一樣, 就不要放在網路上...., 就在傳統廣告, 掃街拜票或造勢晚會做就好...
1. 網路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記錄, 可以被檢驗, 不要以為可以像在廟前說大話沒人記得全貌, 只要一上網, 就很難辯駁, 更不要說是自己主動上網的東西.
2. 網路最重要的是社群傳播, 若想走傳統砸錢廣告的方式請跳過網路, 可以只把網路當成傳統媒體, 但沒抓到社群就只是在網路自嗨而已.
3. 雖然網路上有死忠支持者, 即使你發口袋找到 200 塊也會幫你分享, 但那些只是自嗨或練兵用, 對擴散沒甚麼幫助.
3. 能夠被社群主動散播的, 就是靠內容, 有意義, 讓大眾有感的內容, 但這內容重點只是素材, 要去想為甚麼使用者會想散播, 最簡單的就是認為這不錯, 只是這不錯雖然有很多方向, 但都是可以被檢驗...
4. 內容最重要的是質感, 有梗, 這些都是要靠有 Sense 的人才能做到, 找個 3~5 個有能力的人是第一步, 重點是這群人本身就有既有支持群眾, 代表他們的能力已經經過檢驗, 不須要太高, 個人的粉絲只要 400~1000 以上就夠, 當然前題也是 TA 是對的.
5. 這能力分成美術, 議題, 社群三大方向, 不要以為美術不用參與議題, 不用了解社群, 更不能不了解議題, 而社群與議題的人, 對其他的領域也不能太差..
6. 網路選戰已經是看你在網路的實作能力, 就是帶領團隊的風格, 這也包含是否能夠分權尊重專業, 可以把守最後一關, 但內容的發想可以放權, 畢竟只有屬於由下而上的內容才是最有共鳴的內容.
7. 每一個內容要去想梗在那邊? 甚麼樣的人會分享, 若是製作團隊沒有一個人願意以個人身份主動分享, 那就代表是沒意義的..
8. 排版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考慮到手機觀看, 有太多次經驗因為這樣好的議題就沒效.
9. 要去看每天大家最有感的議題找靈感, 跟上風潮, 很多工具都可以用, 像新文易數.
10. 冷門的題目要去想能不能會有人去跟風與二創, 這須要 Taste.
11. 要找大量的意見領袖寫初稿, 這是吸收他們能力與人心的方法.
12. 要去別人已分享的動態牆留言, 而在自己的粉絲專頁討論只是洗粉絲.
個人私願:
1. 不要攻擊對手, 要想辦法讚美對手, 用對手做不出的內容等級去壓垮他
2. 從真正在實作第一線的人去找議題文案, 甚至是初稿大綱, 因為他們的作品才是最有心, 讓人有共鳴的, 不要去找現在主要在開會的人
3. 要有給人看到全面的高度, 不是那種見縫插針的意見..
你認為你該做的, 平常做的, 跟前面不一樣, 就不要放在網路上...., 就在傳統廣告, 掃街拜票或造勢晚會做就好...
6/20/2018
4/30/2018
訂閱:
文章 (Atom)